• 广告智库
  • 完蛋了!中国的博士要都是这水平,那真是完蛋


    1.最近一对博士夫妻挑衅郭德纲的视频挺有意思。


    事情原委是这对夫妻参加了一个相声比赛,郭德纲担任评委,看完他们的表演之后没让他们通过。这让男方非常不满,开始各种言辞挑衅,场面十分劲爆(视频贴下面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10分钟左右)。




    不知道大家看完感觉怎么样,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我觉得这对夫妻的表演尬出天际。听完他们的相声,我的表情和郭德纲是一样一样的:


     


    用数学公式来模拟计算相声笑果,这不稀奇。很早以前皮克斯动画就摸索出一套理论,已经能精确到第几个场景第几分钟需要出现何种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注意。但人家这个是基于大量的剧本创作和拍摄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被市场证明有效的。


    反观这对夫妻,不知道他们的实际舞台演出经验有多少,但至少从这段视频里讲的这个相声来看,我一点儿也笑不出来。


    郭德纲说的没错,取决一个相声表演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商业演出。没有观众愿意买你的票,你发明再多公式、理论,写再多的书,那都是徒劳,都是闭门造车。


    这就到了第二个我特反感这对夫妻的地方,狂妄自大。


    别的不说,身为一个饱含学识的博士,别人提出反对意见就指着对方鼻子叫嚣,这种行为真的很没教养。听到对方说不知道自己,就一副”我这么有名了你怎么还不知道我”的态度,让人恶心至极。


    我印象里的博士,都是彬彬有礼,谦逊和善的人。我以为,读的书越多,为人应该越谦卑。如果博士都是这水平,那真是要完蛋了。


    看来大学开展情商教育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挑战大众接受程度的例子。当你的相声,面对的受众是最广泛的大众群体时,讲话的起点就得是大众最低的认知水平。


    说相声的人是不是博士无所谓,但听相声的一定不都是博士。所以那些“湖面镜面反射虚像”的台词,激发不起普通观众的任何笑点共鸣,纯属自嗨。


    相声也是一个卖内容的行业。先不说颠不颠覆,既然你做的是服务市场的活儿,那就请先了解你的市场。



    2.最近在看一部日本动画片,叫《工作细胞》,豆瓣评分9.2。


    这部动画很有意思,它将我们身体里的细胞比喻成动画人物,用我们熟悉的日式二次元风格来讲述细胞如何兢兢业业工作,保护人类免收病毒伤害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idea简直棒极了!


    当我国的孩子还在看《蓝猫淘气三千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人家就能想到把晦涩难懂的知识改编成浅显易懂的动漫,耍酷卖萌的同时还不忘科普。


    最高级的寓教于乐莫过于此。


     

    你能想到这么高冷的小哥哥是一个白血球吗?


    这让我得到一个启示,平时在表达观点或输出信息的时候,表达形式是需要依据受众特点来进行定制的。


    同样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说,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而我们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以为对方和自己处于同一认知水平线上,认为自己明白的东西,对方也应该知道的八九不离十。


    这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一个关键症结。


    比如与人交谈的时候,需要用到行业里的某个专业名词。当你和业内人士交流时自不必多说,大家都懂;可当你和行业外的人谈起时,就需要考虑对方并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所以需要设计一个能让对方快速了解的方法。


    日本人擅长把任何东西能做成动漫,他们致力于用卖萌的方式讲解一切。我去日本旅行的时候,见过拍成青春校园番的政府旅游宣传片,还有热血动画版的建筑公司广告,就连旅游地图也能画成下面这样:


     


    当你面对的受众是最广泛的大众时,传递信息的起点就应该设置在大众认知的最低水平,而不是平均水平。你不一定也要去画动漫,但要学会用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方法,来讲述你的观点。


    这一点值得所有产品经理,营销人员还有课程讲师们好好学习。



    3.前几天刚写完火箭少女解散的新闻,这就看到消息说出走的少女们又回来了。


    果然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上次我就说,腾讯家大业大资源多,经纪公司想要拼基本没胜算。什么宇宙少女,火箭少女的,就算变成中国航天代表女团都不重要。


    反倒是这些年,互联网公司的触角越伸越长,许多传统行业都在“被”改造。偶像经济只是其中很小一块,但从此能看出巨头们的话语权有多大。


    曾经网上流传过几张图,盘点了阿里腾讯百度等科技公司这些年投资入股不同行业的公司明细。如今我们的吃喝玩乐拉撒睡,所有的生活行为都已经离不开这些巨头。


    这其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里塑造了一个“老大哥”(Big brother)的形象,人类所有的行动都在老大哥的监视之下。"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成为人人自危的警世通言。


    如今我们虽然没有Big brother,但我们有Big data. 你在网上买过什么,看过什么,发表过什么言论,这些数据全都掌握在互联网公司手里。在过去,群雄割据,各占山头,这些数据还是信息孤岛。谁家都不愿意把数据共享出来,所以还构不成完整的分析链条。


    然而随着资本收购的步伐加快,巨头们一个个吞并过来,数据的整合成为可能,人类行为的拼图逐渐完整。


    看过《西部世界》的人,应该对这个情景似曾相识。再加上现在到处都在鼓吹人工智能,过去科幻电影里的末世威胁论会不会真的被人类自己作出来,谁也不知道。


    回到现实,我曾经参加过一家公司的培训,人家已经能够做到你晚上去火锅店点一盘香辣牛肉,回到家里手机就能收到“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推送。


    就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4.在中国,执行力比创意值钱。有好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做出来。


    就像很多人以为广告是个特别有创意的行业。我刚入行的时候也这么觉得,但过了两年我渐渐发现,创意是这一行最不值钱的东西。


    因为好的想法必须搭配好的执行力才能迸发出价值,这是一个1+1等于10的事情。光有一个想法,没有搭配合适的计划和资源,就算这个创意再惊世骇俗,也只能存在于白纸上。


    再加上中国人的原创保护意识本来就薄弱,聪明人也不少,你今天想好的创意怎么能保证别人明天就想不出来?


    这一点放在创业上尤其适用。


    大家都喜欢说创新,然而创新的“新”绝不仅仅是一个新想法。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的成功创业创新公司,百分之百原创的几乎没有。


    早些年的时候流行"copy from America",美国诞生一个爆款互联网产品,中国这边马上做个一模一样的出来,这样拿到投资的概率接近百分之百。


    现在流行的是“I buy you out”, 一旦发现一款潜力产品,有实力的大玩家马上挥动支票本把你买下来。


    你看,这都跟“创新”没啥关系。然而,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Copy from Amrecia”遵循的是市场已经验证的逻辑。 已经在一个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产品,相对风险就会更低,成功几率也会更大。


    “Buy you out”遵循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逻辑。与其小打小闹,不如我给你把路都铺好,你的产品配合我的资源我们一起做大做强。


    拿这个思路去对照现在市面上的创业公司们,基本上都能成立。那种关起门来研究数年,终有一天完成伟大发明从而名扬天下的故事,现实中不可能。


    成功的创新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无到多。围绕一个核心来搭配人力,构建体系,打通渠道,疏通关系。越到后面,创意越不重要,战略反而越重要。


    最后,回到这条感悟的最开头。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广告并不是一个能凭创意做大做强的行业呢?


    自从我知道全世界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是一个学财务的人通过并购做起来的。


    你看,这跟创意没有半毛钱关系。


    【上一个】 PPT标题惊炸眼球的12种玩法(建议收藏) 【下一个】 如此走心广告,美从来不止一种